第0932章 逼迫!-《北颂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赵祯话音落地,满朝文武傻眼了。
    垂拱殿上静悄悄的。
    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了吕夷简身上。
    他们都清楚,吕夷简为了帮赵祯凑齐一百四十万的兵额,到底有多不容易。
    如今赵祯金口一开,又添了一百万兵额。
    吕夷简恐怕得搭上老命。
    随后再加一百万呢?
    吕夷简拿什么去募?
    百万复百万,百万何其多?
    吕夷简一瞬间脸变成了青色,鼻孔里喘着粗气,吹动着嘴角的胡须上下抖动。
    他感觉有一块大石头瞬间压在了他的心脏上,让他喘不过气。
    吕公著看到了吕夷简的脸色,心里十分不好受,他觉得赵祯在强人所难。
    “官家,朝廷已经招募了两百万兵马了,再招募……”
    吕公著语气有些生硬的开口。
    赵祯微微眯起了眼,看向了吕公著。
    “住口!”
    吕夷简突然低声喝了一声,打断了吕公著的话。
    垂拱殿里的人浑身皆是一震。
    吕公著亦是如此。
    吕夷简阴沉着脸,看向了吕公著,沉声喝道:“官家要再募百万兵马,自有官家的考虑,你一个小小的侍郎,有什么资格非议官家的决断。”
    “爹!”
    吕公著急声呼喊了一声。
    吕夷简再次喝道:“住口,朝堂之上无父子,只有上下官。叫我吕相,亦或者官名。”
    吕公著咬着牙,颤声道:“吕相,我大宋算上新征的兵马,兵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三百多万。
    再募一百万,那就是四百多万兵马,朝廷根本养不起。
    再说了,我大宋如今四海靖平,四百多万兵马,无处可用。”
    吕公著这话看似是跟吕夷简说的,可实际上是说给赵祯听的。
    赵祯眯着眼,盯着他们父子,没有言语。
    新任参知政事蔡齐,迟疑了一下,出班奏道:“官家,臣觉得吕公著言之有理,朝廷养兵已经超过了三百万之数,已经超出了以往数倍。
    每一岁花费的钱财,多达数千万贯,已经达到了我大宋岁收的五分之三。
    再征一百万兵马,所需的花费就会超过我大宋岁收的三分之二。
    到时候,我大宋岁收花费到兵马上以后,就所剩无几。
    恐怕连朝野上下所有官员的俸禄也没办法发放。
    眼下我大宋四海安定,四野之内,再无敌手。
    朝廷已经无需再招募数量庞大的兵马。
    所以臣恳请官家三思。”
    有蔡齐这么一位有分量的人带头,其他的文臣纷纷出班奏请。
    “臣恳请官家三思!”
    “臣附议!”
    “臣附议!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赵祯静静的看着文臣们一个又一个出班,直到最后一个人出班以后,赵祯才缓缓开口,“朕之所以决定再添一百万,自然有朕的考量。至于能不能养得起,朕心中有数。”
    “官家,募兵一事,不是官家心里有数就行的,那得国库里有钱才行。”
    蔡齐不愧是御史出身,在赵祯话音落地以后,果断出声开怼。
    赵祯也没有跟蔡齐多废话,他吩咐身边的陈琳,“去将交趾的密奏去过来。”
    陈琳答应了一声,吩咐人去取交趾的密奏。
    没过多久以后,有小黄门捧着密奏出现在了垂拱殿。
    赵祯并没有吩咐小黄门呈上密奏,而是让小黄门将密奏递给了蔡齐。
    蔡齐也没有客气,从小黄门手里拿过了密奏,仔细翻阅了起来。
    半刻钟过后,蔡齐在满朝文武好奇的眼神中抬起头,一脸异样的看着赵祯。
    赵祯十分平静的询问蔡齐,“爱卿觉得交趾如何?”
    蔡齐斩钉截铁的道:“交趾乃是我大宋之地。”
    满朝文武听到这话,更好奇了。
    赵祯满意的点点头,“那朕招募一百万兵马备战,爱卿觉得有什么不妥的?”
    蔡齐果断道:“一百万不够,那就再征一百万。”
    此话一出。
    满朝文武一片哗然。
    吕公著以及吕夷简的人,一个个怒目盯着蔡齐。
    他们觉得蔡齐就是一个叛徒。
    他们好不容易将蔡齐推上了参知政事的位置,还指望蔡齐帮吕夷简说话呢。
    可蔡齐只帮吕夷简说了两句,看了一份密奏,立马就叛变了。
    武臣们的反应跟文臣完全不同,武臣们听到有仗打,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的,恨不得现在就带着府上的部曲杀到战场上去。
    马上封侯什么的都过世了。
    现在的大宋,马上能封王。
    谁不想自己占据一块领地当王爷?
    赵祯在满朝文武各异的神情中,淡淡的笑道:“诸位爱卿都听到了吧?”
    满朝文武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没有言语。
    唯有王曾缓缓出班,疑问道:“官家,臣想知道密奏上有什么?”
    赵祯也没有隐瞒,淡然笑道:“也没什么,朕派去交趾的人告诉朕,交趾的稻米一年三熟,一些地方还是一年四熟。
    虽然味道比不上江南等地一年两熟的稻米,但却足以果腹。
    朕的人算过,十万百姓辛勤耕耘、精耕细作的话,产出的粮食能供养六倍左右的百姓,甚至更多。
    朕盘算,只要三百万百姓辛勤耕耘、精耕细作的话,我大宋应该就不用再为粮食担忧。”
    一年三熟?
    一年四熟?
    疯了吧?
    天下还有这种地方?
    在我大宋兵锋最锋利的时候,这种地方居然不归我大宋所有?
    满朝文武瞬间炸开了锅,纷纷交头接耳的议论了起来。
    私语声传遍了垂拱殿。
    唯有王曾惊愕的盯着赵祯问道:“官家所言可属实?”
    赵祯失声笑道:“朕犯不着用这种事情糊弄你们吧?”
    第(1/3)页